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

山西古建筑网     时间:2020-10-11 16:46:33

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图1)

    长子天王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子县城南大街,明弘治八年(1495)版《长子县志•寺观志》记载:天王寺始建于唐永徽年间(公元650年——655年),迄今已有1350多年的历史。

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图2)


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图3)

    天王寺建筑群规模宏大,设计讲究,廊庑森严,游人如织,是长子县城唯一的一座佛教文化活动场所。宋、金、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元时大修。明洪武间置僧会司。明天顺三年重修。明万历三十五年创建钟楼。清康熙三十二年八月增修钟楼、鼓楼各一,罗汉房六楹,东、西僧房十楹,规模得以进一步扩大。清雍正二 年重修。清乾隆四十三年大修。内有弥勒大悲殿,外有观音、关圣、准提、广生、给孤殿,及正门照壁、地藏十王殿、如来神像、石塔,寺院内外苍松翠柏,环境幽雅。现仅存中殿、后殿,有关专家从梁架结构和斗拱构件认证属金代木结构古建筑遗存,尤其是中殿斗拱,采用内透外计单抄单昂五铺作手法,柱头用卷杀,栌头大于柱围,具有极高的研究考古价值,是现存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精华,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殿内有零星早期壁画残留,弥足珍贵。2011 年文物主管部门对主体和周边环境进行了修缮与整治。并依据旧址遗迹复建了山门殿,依据县志与相关史料的记载在寺院东南隅复原了清式戏台一座,同时增筑了清式管理用房一院。2017年于寺前扩建天王寺文化广场。

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图4)


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图5)


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图6)

                                                                        山门殿

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图7)


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图8)


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图9)

                                                              山门殿内景及两厢配殿

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图10)


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图11)


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图12)


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图13)

    中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柱头斗栱五铺作单杪单下昂计心造,瓜栱、慢栱、令栱抹斜。补间铺作隐刻。用材硕大,梁架为六椽栿通搭,蜀柱交栿枓托平梁,山面丁栿上以驼峰托系头栿。后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梁架四椽栿对后乳栿,后檐四铺作单昂计心造。山西古建筑结构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

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图14)


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图15)


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图16)


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图17)

                                                                    中殿背影

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图18)


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图19)


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图20)


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图21)

                                                                   后殿

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图22)


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图23)


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图24)


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图25)

                                                         后殿内部木结构

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图26)

                                                             碑廊

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图27)

                                                                  清式管理用房

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图28)

    天王寺的兴建缘起于唐宋时军神“毗沙门天王”崇拜。在唐代不空法师翻译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君护法仪轨》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天宝元年(742年),安西城被蕃军围困,毗沙门天王于城北门楼上出现,大放光明。并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三五百名神兵穿金甲击鼓声震三百里,地动山崩,蕃军大溃,安西表奏,唐明皇为感恩,特命 「诸道州府城西北及营寨并设其相」供养 ,佛寺也特设别院供养。此后,唐朝军队之中,皆以毗沙门多闻天王形象绘制旗帜,号曰“天王旗”,以保佑武运昌隆。一时毗沙门天王声威大震,香火极盛。多闻天王被中国军人遵崇为 “军神”,单独立庙祭祀。到了宋代,军中供奉毗沙门天之风更盛,几乎每支部队的驻营地都建 有天王堂。作为战国末韩赵两国战略要地、秦汉两朝上党郡郡治治所、北朝西燕国国都所在地,长子城始终是上党的军事重镇。隋唐以后,长子县虽失去了上党首府的地位,但其地理位置和军事意义仍旧受到重视。据《旧唐书》记载,唐开成(836—840)至会昌初年(841—844)昭义节度使刘稹屯重兵于长子。有军队,自然就会有“军神庙”——天王寺。

长子天王寺--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图29)

   明清两朝,毗沙门天王的军神形象日渐被淡化,尤其是满清入主中原后,他“军神”的职能基本上让给了“武圣关羽”。而他与另外三位天王执掌“风调雨顺”的职责却被进一步强化,并最终确定下来,成了今天我们熟悉的农事神之一。四大天王是佛国著名的护法神,原本是东南西北四方的守护者,按中国思维,一谈到守护便自然就想到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况且自古中国便是农业为主,风调雨顺自然对此十分重要。因此,随着佛教的中国化,乃至世俗化。佛国的四大天王便被赋予了一套中国式的解读:南方增长天王手中持剑,剑之锋表“风”,西方广目天王手持琵琶,琵琶的弦需要调,表“调”,北方多闻天王手中伞表“雨”,东方持国天王手中蛇或花狐貂表“顺”,合起来就是“风调雨顺”。天王寺东南隅的戏台就是当地信众为了酬谢四大天王护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建起来的。

 长子天王寺是本地区这一类型寺观的唯一遗存,毗沙门天王从最初的佛教护法神,再到唐宋时的军神,乃至明清以后的农事神形象而生动的反应了佛教本土化、世俗化的演进过程。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