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邑龙王庙位于长治市潞城市成家川办事处东邑村村东北。距黎城县黎侯镇西关村29.5公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邑龙王庙坐北面南,占地南北长73.63米,东西宽27.3米,计2010平方米(计三亩)。大庙两进院,中国传统建筑,以中轴线为主,左右对称,规整有序。原有建筑三十三间。东邑龙王庙原庙碑丢失,建筑年代记载不详。大多数认为正殿是金元风格,也有说是宋代,其余为明清所建,金代以后多次重修。现存主要殿宇属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结构风格。中轴线上有山门、戏楼、正殿,两侧有耳殿、厢房等,共有殿宇33间。龙王庙布局规整有序,符合中国传统建筑以中轴线为主,左右对称的布局格式。1986年8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现门前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邑龙王庙”大理石石碑,庄重大方,很有气魄。
东邑龙王庙山门面阔、进深各三间,屋顶单檐硬山顶,山门两侧连八字形影壁墙,琉璃脊兽,色彩艳丽。山门脊刹有“道光十八年”题记,可能是建造或维修记载。山门内两侧各为三间厢房,中间甬道直通戏台,构成第一院落,南北进深12.3米,东西宽16.7米;戏台下为通道,上为三间倒座戏台。
跨进山门,第一院,东西各有厢房三间,在山门西侧有一眼老井,是为祷雨取水之用。迎面是倒坐戏台的后墙,下中间开门,门上半部石雕拱形门额,雕刻莲花、龙形图案。门上方精刻长方形石框,镶“泽润生民”四个楷体大字,苍劲浑厚。此取自《尚书.毕命》:“道洽政治,泽润生民。”是中国儒家治国之经,也是东邑龙王庙的宗旨和特色。
穿过门道,进入第二院,南面是戏台,单檐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原有东西耳房,已被拆除。孔子曰:“兴于礼,成于乐。”神殿与戏台结合,是北宋以后本土宗教场所的显著特征,“无戏楼则庙貌不称,无戏楼则观瞻不雅”神殿象征礼,戏台象征乐,每逢庆典,都要在戏台为龙王唱戏。
龙王庙的核心是正殿。在庙北部,有一方台,南北14.76米,东西13.5米,高1.15米,有七步青石台阶,步步登高,显示着龙王的尊严。正殿建在高台上,面阔三间,13.24米,进深六椽,11.97米。屋顶为单檐悬山顶。琉璃脊饰,大吻、垂兽、戗兽、套兽均为琉璃雕花,正脊每面六条行龙,更显龙王庙的本色和威风。垂脊雕凤,均配饰牡丹。梁架为金代特色:大叉手,平梁,四椽袱对前乳袱。大殿有两根很粗的原木大梁,实是罕见,近千年完好。村里人多少年传说,这两根大梁,一根是荒蒿王,一根是荆棘王。正殿建筑最传奇的是前檐下的三大四小七个斗栱,是典型的宋金斗栱的独有构造特征,可与佛教胜地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明间补间斗栱媲美。当心间、次间斗栱、柱头斗栱均五铺作,单抄单下昂,结构复杂,层次多,造型大方,工艺精湛,每个斗栱如怒放的花朵。经历千年风雨,至今如花似锦,大概与著名的应县木塔同期,全国极为少见。这是山西古建筑东邑龙王庙的精髓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