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底村白玉宫位于山西省陵川县潞满城镇郊底村。 此庙金代以前已建,白玉宫创建年代不详,据宫内金崇庆元年(1212年)碑载,金大安至崇庆年间重修白玉宫,后历代迭有修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重修殿宇;明永昌元年(1644年)创修正殿及东西耳殿;民国十年(1921年)增修山门、舞台及两侧耳楼;1997年,村民集资捐款补修过殿及正殿。
白玉宫四围群山环绕,景色迷人。整个院落呈长方形,共分三进院落,占地275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进宫院中轴线上现存山门、三仙殿、正殿、后殿,两侧有垛楼、僧舍、廊房、耳殿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玉宫坐北朝南,共分三进院落。中轴线前是山门,山门下层为大门,上层是雕刻精美的舞台,两侧耳楼各三间,为民国年间增修。 中轴线一进院后为倒座戏台,面宽三间,进深六架椽,单檐悬山顶。典型的山西古建筑结构。
二进院为过殿,金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单檐歇山顶,琉璃剪边,灰色筒板瓦铺制屋顶。斗栱为四铺作,单抄单下昂,昂为琴面式,设补间斗栱,斗栱用材宏大。
中轴线三进院后为正殿,正殿为金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屋顶琉璃剪边。斗栱为四铺作单下昂,梁架结构为三椽栿对前搭牵通檐用三柱。前檐柱为方型抹角石柱,且光滑明亮、似白玉一般,故称“白玉宫”。全庙共有房舍五十多间。
当地有一传说,修建白玉宫正殿时,选择什么样材质的前檐柱难坏了工匠们,就在人们一筹莫展时,一游方僧人找上门来,称前檐柱会“不请自来”。第二天早上,果见宫外立有四根白玉石柱,村民们议论纷纷,自此白玉宫的名声不胫而走……白玉宫这四根柱子似玉非玉,似石非石,在国内古建中极为少见,但至今仍没有考证出到底是何材质。 白玉宫,早前被称作“奶奶庙”,后也被称为“全神庙”,前殿供奉着道家的三霄娘娘——云霄、碧霄、琼霄,正殿供奉着玉皇大帝,后殿摆放着阿弥陀佛等三世佛。据专家介绍,白玉宫之所以出现佛道共存的现象,是由于多次翻修的缘故。
1997年,白玉宫被晋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