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娌二仙庙位于泽州县高都镇湖娌村西南隅,庙院面积广大,座北向南,包括二仙庙主建筑的一进四合院一所,及附属在右侧的小型佛寺一所。沿中轴线建有照壁、山门兼舞楼、献殿、正殿,四面围以配殿及厢房;献殿与正殿密切相连,这种布局是晋东南寺庙的常规布局,绝大部分寺庙都是这个样子。附属的佛寺内建有佛殿和白衣大士殿两座建筑,相对分列南北。庙院内建筑,除献殿为单檐歇山顶以外,其余建筑均为单檐悬山顶形制。
从山门进入庙院内,平面分为两级台地,山门所在地为一级;迎面就是位于第二级台地上的献殿和正殿,高大雄伟的献殿在前,把背后的正殿挡的严严实实。献殿和正殿下均为青石垒砌的两个相连基座,东、西、南三面围护以勾阑,三面的十四块栏板雕凿华丽精美。山门上方现存有清道光二十一年重修戏台一座,三开间,悬山顶。山门外正对有佛龛照壁一座,左右分成三段,中间高,两边低,边上两段呈八字形排列。照壁中间开一天圆地方拱形小门,内为佛龛,上有砖雕装饰及石匾:“山明水秀”,为乾隆四十年重修。
湖娌二仙庙的献殿,准确说是献亭,四柱单檐歇山顶,等级较高;献亭的平面呈正方形,深广各约五米;四面开敞,亭内存有明代题记的青石供桌三支,一字排列,雕琢亦精美;献亭前槽两柱为木质;而后槽双柱为石柱,且形制不一,左角柱为圆型,圆雕浮云蟠龙无题记;右角柱则为抹角方形柱,四面浮雕龙凤、孔雀及花草等纹样,且柱头内侧镌有“明万历三十九(公元1611)年”的明确题记。
这种风格的献亭在晋东南貌似为数不多,但是在晋中一带留存不少,比如太原窦大夫祠献亭、灵石晋祠庙献亭及后土庙献亭,都与这座献亭外观形制相仿,而她们均被判定为元代建筑。只是湖娌二仙庙这座献亭的蝉肚纹绰幕枋显得突出;檐下铺作都与上述几座献亭几无二致,尤其是尖锋微翘的五边形平底琴面枊;亭内梁架中的抹角梁和垂花柱也没有差别。看来,这座献亭最多也就是元、明之物。
湖娌二仙庙的正殿为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椽,为四椽栿对前乳栿;其中殿内四椽,前廊下两椽;因为殿内装设了现代顶棚,梁架看不到,无法判断年代,但是资料上都讲正殿为金代遗存。如果仅从正殿外部能看到的部分讲,金代特征不甚明显。
在晋东南的古建筑中,有着使用石柱的优良传统。事实上,在晋东南现存的古建筑中,不论早晚,绝大多数的檐柱,甚至内柱均使用石柱,(相比较而言,晋中的寺庙中极少使用石柱),行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在这些石柱(石门框)上,又绝大多数镌刻着历代的铭文题记。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录,大多数又成为判定石柱所在的古建筑木结构的断代依据。
在湖娌二仙庙右侧,附建有(也可能是独立的)一座小庙,现存南北两座殿宇,两侧有厢房;正佛殿为单檐悬山顶,白衣殿为单檐硬山顶。大致上看,正殿是清代建筑无疑,白衣殿要比正殿早一些,但是也经过了重大改建,部分结构可能上溯明代早期,或者更早一点。两座建筑均保存完好。院内有清代石碑两通可以识读。
在湖娌二仙庙的右侧两百米的村落中,有古建筑(估计是亭阁)遗址一处,该遗址明显是一座方形基台,台面散布石碑、石础及其他石构件若干。其中令人称奇的是,遗址中部地面上突出一块青石,猛一看上去,极似一动物形象,被当地人认作是狐狸(上图)。据说这只“神狸”就是该村的名字起源 ---狐狸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