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大王庙位于阳泉市盂县城关镇西关村,香河北岸。此庙古称藏山庙,赵文子行祠,祭祀“翊化神”,又称“大王神”、“藏山大王”。此庙纪念春秋时晋国上卿赵武,赵文子即赵武,也就是举世闻名的<赵氏孤儿>中公孙杵臼和程婴所救助的那位孤儿。赵氏孤儿的故事在盂县大地流传了几千年,直至今天,盂县地面上还保存九座祭祀赵武的庙宇,这里的人们依然像古人一样将赵武称为“大王”,将赵武庙称作“大王庙”。光绪七年(1881年)《盂县志》中《卷七·建置考·坛庙》记载:“文子行祠:在西城外香河北,春秋上戊日祭。”庙中碑刻记载该庙始建于金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中经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增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重修,才具有今天所见的规模。
盂县大王庙的山门,中间平时是通道,架设木板后就成为戏台。
庙宇坐北朝南,由前后两院组成,其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山门、仪门、碑房、戏台、钟楼、鼓楼、正殿和后殿。主体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中轴线两侧不设廊室、配殿等附属建筑,视野广阔,气势雄伟。山门面宽三间,通体面宽9.2米,进深4.5米,檐高6.1米,单檐硬山顶五顶双层结构。台基与乐楼相连,高出地面1.18米,上饰有石栏。山门中间留有较低的通道,两侧垫高与乐楼台面相平,演出时架木板则成为一平整的台面,可以有良好的视野;乐楼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建,面宽三间,进深五椽,歇山卷棚式屋顶,共有十二根木柱支撑。
正殿为大王庙的主体建筑,保存完好,正殿有三间,面宽16.4米,进深10.8米,平面布置几成方形,殿身四周围有回廊,大殿整体为木结构,从底到顶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台基不高,由青石砌成;屋架木制精巧,曲形斗拱,层层叠架;屋顶为单檐歇山顶,分布着五脊六兽,出檐深远,气势磅礴。大殿四周由木柱支撑,柱上施以梁柱,构成屋架,沿柱而砌墙,再在上面开设门窗。四周木柱,微向内倾,置成“侧角”,角柱稍高。设计的科学之处在于使梁、柱、枋三者受力均匀,紧密结合,以增加稳定性。柱础石雕,刻攻精细,细节之处,亦处理周到,体现了古人精湛的古建筑技巧。大殿内部空间敞亮,使用了“减柱造法”,这种手法出现在辽代,是在建筑物的平面上减去若干根柱子,柱子减去的多少与面积的大小成正比。这种做法到金元时运用比较普遍,但明清以后大型建筑已不采用,殿内无一明柱,整个屋顶完全由山墙内之暗柱和廊柱支撑,从而减少了殿内的柱子,扩大了建筑的纵向跨度。
正殿前有古槐两株,相传为唐代所植,枝叶繁茂、树冠高大、虬枝错结。正殿东侧的碑房中保存着历代建造的碑碣十六通,笔工遒劲,字迹清晰,其中不乏难得一见的珍品,比如孔子像碑,此碑系元代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立,原藏于孔庙,孔庙被拆后,移至大王庙,碑身断裂。碑高1.24米,宽1.02米,厚0.2米,碑顶呈半圆形。碑正面图文并貌,左侧为图,右侧为文,标题为篆文“宣圣衮公小景”。文记孔庙建于唐天宝十一载(公元767年),图刻孔夫子全身像,后面跟着其弟子颜回,刀工细腻、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历经百年风韵犹在,碑中画像系临摹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名画真迹,书法系临摹自颜真卿正书体,全文由宋代著名理学家程灏写就。由陈继临摹刻于石,并饰以云纹图案。除此之外,大王庙还珍藏有西寺古钟、千佛寺摩崖造像等珍贵的文物。
最有建筑历史价值的是大王庙后殿。据有关专家鉴定,此殿属辽代建筑。后殿的结构与正殿基本一致,共有三间,面宽十米,屋顶为悬山顶,七檩四椽,用材粗大,结构别致。整个殿宇风格保留着明显的辽代风格,尤其体现在殿墙上圆形窗等细节之处。大殿屋顶七檩四椽、五脊六兽,前后檐立栏、卧栏各四层,梁、柱、栏、斗拱等虽然采用了比较粗大的木梁,却卯榫严实,构筑稳固。这种做法在我国古建筑木结构中尚不多见。
盂县大王庙是山西古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