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曲不二寺--金代塑像和金代壁画

山西古建筑网     时间:2020-08-25 10:38:53

1-200R5104AGY.jpg

   阳曲不二寺亦称不二禅院,原位于阳曲县北偏西约十里的留乡小直峪村南丘陵台地上,始建于五代北汉时期。由于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1989年将大雄宝殿迁至县城首邑西路74号易地重建,占地面积约6700平方米。以保护殿里的金代塑像和大面积金代壁画。寺名源于佛教“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谓之入不二法门。” 不二的意思也就是指不是两个极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00R5104H9430.jpg


1-200R5105524B0.jpg


1-200R51055042W.jpg


1-200R5105FS29.jpg


1-200R510560K33.jpg

                                                  阳曲不二寺,原来的正殿,这才是真正的文物,国保单位保的是它

1-200R5105119512.jpg

    不二寺大雄宝殿,始建于北汉乾祐九年(956年),宋咸平六(1003)年重建,现为金明昌六年(1195年)建筑。坐北朝南,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正方形,下承青石台基,建筑面积147.6平方米。单檐悬山顶,简瓦素脊,出檐有廊,殿前檐置七朵斗栱,均为单杪单昂,重栱计心,补间真昂,后尾挑斡下平槫,俗称“隐刻斗拱”,是早期史籍上记载的“扶壁拱”的实物例证。山西古建筑结构的精彩一笔。柱头卷杀圆润,廊内乳栿上用“毡笠驼峰”承捧节令栱,托着四椽栿超长兼做的劄牵。

1-200R5104U5234.jpg


1-200R5105044131.jpg

   在阳曲不二寺现址大殿前有经幢两座,细看铭文为经幢式塔。东侧的塔身有明昌六年字样,和重修大殿的时间相同,为金代石塔。但是幢身和各个部件是否都是同一时期就不一定了。

1-200R510530L01.jpg


1-200R510531Q07.jpg


1-200R5105341612.jpg


1-200R5105434646.jpg

    殿内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等九尊塑像保存完好,彩塑艺术继承了唐代的艺术风格。匠师们根据佛殿的有限空间,巧妙地把彩塑、壁画与佛台、山墙有机地结合起来,塑造了佛的三个世界的整体。佛台正中供奉明代所塑华严三圣: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故此殿也叫三圣殿),两侧有精美的护法金刚和胁侍菩萨若干尊,它们共同形成了大殿充实而威严的仪容。

1-200R5105J9502.jpg


1-200R5105K64b.jpg

    目光投向两侧,东西山墙上各绘有一铺明代晚期壁画,东壁绘药师佛佛会图,西壁绘弥陀佛佛会图。在一座殿内,以图绘和塑像结合的形式聚集所有的三圣佛,这样的配置并不多见,其象征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中间佛坛代表我们所依存的娑婆世界,东壁代表距离我们十个恒河沙数佛土的琉璃世界,西壁代表距离我们十万亿佛土的极乐世界,而一个佛土大概相当于一个银河系。一佛一世界,微尘即是大千,这是佛教特有的空间观。身处其中移步换景,有时空穿梭遨游太虚之感。

1-200R5105Q5230.jpg

    东壁壁画的主体为“东方三圣”:药师佛居中,左右胁侍为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药师佛又称药师琉璃光如来,是救济世间疾苦的大医王和琉璃世界教主,“能满一切愿,除一切不祥,生一切福德,灭一切罪障”。药师佛信仰自唐代开始流行,画家们赋予宗教信仰以一定的形式,使得抽象的教义成为具体的造型美,以药师经为主要内容的变相被大量地绘制出来。

1-200R5105UN28.jpg

    西壁壁画主体为“西方三圣”:主尊阿弥陀佛,左右为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描绘的是西方净土世界的景象。东西壁两铺壁画并非毫无联系,而是某种宗教思想的宣扬,其中的主要思想便是依据《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所示,任何希望往生阿弥陀净土的信众,若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在他生命将结束时,他的愿望会实现——八大菩萨将从天而降,引导他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由东壁到西壁这样一个空间的转移,似乎昭示着生命的缘起缘灭和修行者最终的归宿。

1-200R510592JE.jpg


1-200R5105951Q8.jpg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