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乡大云寺,位于武乡县城西25公里的故城镇,大云寺原为东汉涅氏县治所,后为岩静寺,北宋治平元年改称大云寺。寺院坐北朝南,占地7900平方米,现存建筑有南殿、正殿、东西配殿、东西角殿,其中大雄宝殿为金代原构,余为明清所建。2001年6月25日,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大云寺原称严净寺,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今名。清嘉庆末(1820年)大修,保持原建筑风格。南向,二进院,主要建筑有戏楼、钟鼓楼及南殿、正殿、角殿、配殿等。正殿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椽,殿内仅有内柱三根,梁架简略,用材硕大,保存了部分宋代古建筑结构和金元修葺时的手法特征。南殿五间,为观音菩萨殿,其建筑也具有金元遗风。其余建筑清代重修,保存较好。
武乡大云古寺原本规模很大,现仅保存南殿及正殿这一组山西古建筑。正殿重建于金代,五间悬山;东西角殿与正殿同建在一个台基上;东西配殿各有5间。角殿和东西配殿为明代重建。南殿为清代所建。
南殿(观音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为清代遗构
寺坐北朝南,两进院落。总占地面积79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观音殿、大雄宝殿,两侧为东西配殿。东为十八罗汉殿,西为十殿阎罗殿。观音殿亦为南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为清代遗构。
正殿墙体内镶有宋碑《大云寺敕额牒》,记载古寺历史及赐名大云寺的经过;行楷书丹,字体端丽清秀
大雄宝殿为寺内正殿,建于高1.4米石砌台基之上,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四椽栿对前后剳牵通檐用四柱,斗栱五铺作重栱计心造,单抄单下昂,昂呈琴面式,无补间铺作。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前檐明间、两次间均设板门。殿顶筒板布瓦覆盖,柱头卷刹明显。整座建筑金代风格十分鲜明。寺内各殿共保存有壁画200余平方米。寺内现存重修碣2方,该寺庙是武乡县保存完好的一座金、明、清代寺庙建筑,为研究武乡县的寺庙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正殿东墙上的壁画
西配殿,为十殿阎罗殿。东配殿为十八罗汉殿。东西配殿为明代建筑,悬山顶
东西角殿位于正殿的两侧,明代建筑,方向和配殿相同,悬山顶。 东角殿——迦蓝殿 西角殿——祖师殿
据拔贡程林宗于清道光元年冬撰附碑记《新修大云寺记》云:“大云寺者,镇之佛寺也,相传为旧县治所。代远年湮,无从征信,惟残碣有大唐河清四年等字,余则漫漶矣。寺旧名岩净,易今名者,宋治平元年时也。都人士拟修者久之,嘉庆庚辰始醵金从事,内至殿楹,外至门宇,拆者半而补者半,凡丹垩藻绘,靡不维新是图……”根据这段文字记载,大云寺始创之年,因"代远年湮",已不可考。该寺原名岩净寺,至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更名为大云寺。在清朝嘉庆庚辰年(即嘉庆25年,公元1820年)曾经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重修,于次年,即道光元年冬勒碑铭志。然而,碑记中"大唐河清四年"所记不详。查唐代并无"河清"年号,历史上以“河清”作年号者,唯北齐成帝高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