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龙泉寺--华夏石雕第一寺

山西古建筑网     时间:2020-07-16 13:54:04

1-200G61404364E.jpg

      五台山龙泉寺, 俗称九龙岗, 位于台怀镇西南10 余里的小车沟村的九龙岗山麓,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寺东有泉,清澈见底, 甜似甘露, 谓之龙泉。寺依泉名, 故称。传说,昔有九龙作恶,文殊菩萨施行佛法把它们压在了山下,在清澈的泉水底部还可看到九条小龙的影子。龙泉寺因此而得名。龙泉寺处在中台顶脚下,由九道山岭拱抱,从山形地貌看去,象有九龙齐头并身会饮于“龙泉”,因此,人们也把这里叫做九龙岗。

     龙泉寺始建于宋代,原为杨家将的家庙。明朝时重修,民国年间,普济和尚的弟子在此为其修筑墓地, 进行扩建, 历时14 年之久, 创立了豪华庞大的龙泉寺。寺内建筑均为清朝和民国时期的遗物。

1-200G61412543c.jpg

     寺宇坐北向南, 依山建造, 占地15950 平方米,共有各种殿堂、僧舍165 间。寺前为大影壁和108层石阶, 平台上矗立着汉白玉牌坊、石狮、石旗杆、玉带桥。在平面布局中不同于五台山其它寺庙处,就是寺前并排建有三座山门,各自独立,各通一院,而每一院落,横向又有券洞沟通,可以互相往来,其布局结构极得地形之妙。东院中轴线上建有三重殿宇,为天王殿、观音殿和大雄宝殿。中院中轴线上建有献亭、普济和尚墓塔和祖师殿。西院为四合院, 院内建岫净文公和尚墓塔。以上建筑, 皆为民国初年营造。“石雕艺术,精妙绝伦”:龙泉寺的石雕建筑最多、最繁、最佳, 世所罕见。寺中的影壁、牌坊、墓塔是三件艺术瑰宝。被誉为“华夏石雕第一寺”。

1-200G6141411130.jpg

                                                                      影壁和牌坊与东院处在一条中轴线上,由108级石板台阶相连

1-200G6141435928.jpg

     一进寺院,一堵浅色的青砖照壁展现在眼前。 面宽三间, 一高二低, 呈八字形。中间的照壁, 宽11. 4 米, 高7 米, 厚1. 2米,两旁的照壁宽5. 8 米, 高6 米, 厚1. 2 米。照壁由顶、身、座三部分组成。顶为五脊庑殿式, 砖磨斗拱, 盖着青色通板瓦, 壁身中央镶嵌石雕, 下有石雕须弥座。束腰雕刻人物、花草、琴棋书画等。

1-200G61415533M.jpg


1-200G6141649620.jpg

       中间的照壁中央, 镶嵌着一块汉白玉镂空石雕, 可看作“五台山主要寺庙石雕示意图”。中间雕一棵苍老的大松树,树下有一宝葫芦形石塔,标志环围舍利大白塔的台怀中心区庙群:中下端,雕有立体的大殿,殿额竖匾题“演教寺”三字,标志中台顶建有演教寺;龙泉寺位于台脚下,故在石壁上该寺作立体镂空雕法理;西北角雕有盘曲山径,通到一座殿上,殿内有扁形石窟,殿外石阶上有一人跪着叩头,标志着“佛母洞”;东南侧雕有一个山洞,洞内有一从像,标志着“观音洞”;“观音洞”右旁,雕有下层为三眼旋洞上层为木构建筑的楼阁,阁内供有弥勒佛,标志着栖贤寺,相传杨家将曾被禁闭在这里,后遇赦,栖贤寺俗称“大赦”,此寺现在仅留有遗址。照壁上的石雕,刻工精湛,构图巧妙,在五台山也属一绝。

1-200G6141R05M.jpg

      两旁照壁中央, 镶嵌着圆形石雕, 一块石雕是“福禄寿三星图”; 一块石雕是“文王访贤”。“福禄寿三星图”刻的是赐福的天官、降官禄的员外郎、予人长寿的南极仙翁。他们是人们喜欢的三星,许多人家爱在中堂挂上三星图, 表示三星在户, 喜庆满门。“文王访贤”刻的是周文王屈尊大驾, 亲临 溪, 拜访姜子牙的故事。

1-200G6141Z3264.jpg

     龙泉寺的胜景,是民国十三年(1924) 用青石铺成的108 级石台阶尽头的山门前精致壮观的石牌楼,由纯汉白玉镂空雕刻而成,三门六柱上遍布飞龙、花梁、纸扇、宝镜等多种图案,玲珑剔透,巧夺天工。尤其是飞腾盘舞的89条蛟龙和20多头狮子,栩栩如生,神态逼真,给游人以“张口怕惊鸟,伸手恐断枝”的感觉。是山西古建筑中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1-200G6142013938.jpg


1-200G6142022439.jpg


1-200G6142031933.jpg


1-200G6142042963.jpg


1-200G614210ET.jpg


1-200G6142053438.jpg


1-200G6142246195.jpg


1-200G6142314102.jpg

      据介绍,这座牌楼系民国十二年(1923年),由定襄县宏道乡石雕艺人胡明珠及其弟子耗时6年设计建造的,被誉为“中华第一石雕”和龙泉寺“镇寺三宝”之首。网上关于胡明珠的资料不多,可他留给我们的这座石牌坊,足以证明他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石刻艺术大师。

1-200G6143345541.jpg


1-200G6143353102.jpg

      石牌楼后,有一对石狮;石牌楼两侧,有石幡杆;石牌楼和石狮之后,还有石拱桥;地面上铺着平整的石板。龙泉寺山门前是一片石砌、石雕的艺术世界。

1-200G6142P1O2.jpg

                                                                                                                  龙泉寺山门

      东院是龙泉寺的主院。院中纵向布列三座大殿。前为天王殿,内供弥勒佛,背后是韦驮像,两旁为四大天王像,以及哼、哈二将和降龙、伏虎罗汉塑像。中为观音殿,内供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像,两侧为十二圆觉的塑像。后为大雄宝殿,内供释迦牟尼佛、药师怫和阿弥陀佛,两侧为十八罗汉像。中院的建筑亦分为三层,即门殿、宗堂殿、祖师堂。最后一座小院中间,屹立着藏式汉白玉石塔一座。这是南山寺第一代住持和尚普济的墓塔。塔基为四方形,塔下须弥座为八角形。全塔布满雕刻,有小佛像一百余尊。圆形塔肚上,刻着一部《般若心经》。因普济和尚自称是弥勒佛转世,所以在塔肚东南西北四面的拱形门内,还刻有弥勒佛像。同时塔上还刻有普济和尚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时代的图像。西院中也有一座塔,用青石料修筑,规模比普济塔略小。这是南山寺第二代住持岫净文公的墓塔。

1-200G6142911301.jpg

                                                                                                                       天王殿

1-200G6144033H5.jpg

                                                                                                               大雄宝殿

1-200G614360Q64.jpg


1-200G614361Y13.jpg


1-200G6144129500.jpg

       

1-200G6143H0Q7.jpg

      天王殿右侧有一个小院,院中是巍然壮观的普济墓塔,这是南山寺普济和尚的墓塔,雕刻得异常精美。

1-200G6143S2212.jpg


1-200G6143I01Q.jpg


1-200G6144324X6.jpg

        西院的石塔,是普济和尚的得意门徒岫净文公的墓塔。

1-200G614433aG.jpg


1-200G614434W08.jpg

       龙泉寺东侧,一座小平台上修建了一间小庙,平台护栏下有两只龙头张着嘴,从龙嘴里流出来的就是龙泉水。相传昔有九条龙在此作恶,文殊菩萨施行佛法将它们压在山下,据说在清澈的泉水底部还可看到九条小龙的影子,龙泉寺因此得名。

1-200G6144634358.jpg


1-200G6144643R8.png

       许多游人在游览完龙泉寺后,都会慕名到泉亭下的龙泉,打上一勺泉水畅饮。龙泉是五台山的名泉之一,据记载,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赵构从明州返回越州途中曾品尝龙泉井水,回到临安后不久便赐金重建龙泉寺。经相关部门检测,龙泉水中含有10多种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是无任何污染的纯天然山泉水。

1-200G6144QU92.png

       在龙泉寺西北五百米左右的山岗上,有一座建于宋代的杨令公塔,相传杨业战死后,杨五郎将其遗骨葬于塔下,因杨业死后被追封为中书令,后人遂将此塔称为“令公塔”。该塔为三级六角砖结构楼阁式建筑,通高约十五米,塔旁还立有杨令公的墓碑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