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关三嵕庙位于长治壶关县南约15公里的黄山乡南阳护村。始建于金大定十七年(1175年),明代曾予增建,据庙内碑刻记载,宋崇宁二年(1103)赐额,金大定十五(1175)重建,元代、明正德年间(1506-1521)、嘉靖三年(1524)及清代均有维修。现存建筑正殿为金代原构,香亭与钟、鼓楼为明代遗构,余皆清代所建。
三嵕庙坐北朝南,以山门为界,分上、下两院。总面积1706.39平方米。上院中轴线上建有正殿、香亭,正殿两侧置耳房三间,香亭与山门之间两侧各设廊庑七间,紧靠东西廊庑的南面分别建钟、鼓楼。
山门
正殿位于寺宇最北端,金大定十七年(1175年)建。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梁架为四椽栿前乳栿通檐用三柱,前檐铺作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计心造,后檐四铺作单抄计心造。明、次间各设四扇四抹头隔扇门。庙内存碑2通、碣2方。前檐装修为四扇格子门,明间为球纹格眼,次间为球纹方格眼。柱子均为砂岩石制成,侧角生起显著。檐下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计心造。殿内彻上露明造,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殿内下肩墙高0.6l米,叠涩砌筑,早期风格明显。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书法家李才旺先生题字“三嵕庙”。
献厅及正殿,因两座建筑离的较近,所以看起来顶是一体的,献厅卷棚顶较低在前,正殿悬山顶带脊在后。献厅(香亭),也称飨厅,是在祭祀时放置祭品和上香的地方
正殿斗拱,壶关县所有古建筑中,目前为止发现有宋金时期华头子做法的一共有两处,这是第一处,两瓣华头子,还有一处是辛村大禹庙
下坐红脸、黄袍、头戴堂帽者为三嵕爷,上坐头戴冕旒(liú)观,穿黄袍,白脸为李世民。这里的装束是当地百姓根据自己对于三嵕爷的尊崇,结合戏曲人物造型,自己设计出来的,也是很具地方特色
康熙庚寅年(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建立软门碑记
献厅(香亭)位于大殿的前方,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四檩卷棚硬山顶。檐下斗栱三踩单下昂计心造,里转华栱制成沓头承托四架梁,耍头作单幅云。
献厅梁架四架梁,柱子从下往上逐渐收窄
献厅斗拱三踩单下昂,卷云耍头
献厅柱顶石
明万历三年重修碑,碑头篆书“重修护国灵贶王庙记”
钟、鼓楼建于东西廊房的南面,且墙体相接,下层为砖石结构,面宽、进深一间,正面做有门窗装修。上层为石柱木梁架结构,面宽两间,进深一间,四檩卷棚悬山屋顶。钟楼,与之对应的是鼓楼,建筑形制一模一样,只是方位和应放置的东西不一样,2014年修复。
耳殿,面宽三间,板门,直棂窗。柱顶砍刹,有人说是明代典型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