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县广济寺-珍贵元代彩塑、减柱造设计

山西古建筑网     时间:2020-06-04 12:08:49

1-200604122201231.jpg

     广济寺位于五台县城内的“五台山文物管理所”院内,在数以百计的五台山寺庙中不算著名,普通的游人可能不知道她的存在。广济寺始建的年代大致在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 1376年),明清曾重修,现只存有大雄宝殿一座,其余建筑均以毁坏无存。广济寺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建于高约两米的砖石台基之上,殿前有大致呈方形的月台。

1-200604122352228.jpg


1-20060412244T93.jpg


1-20060412245M03.jpg


1-20060412263a40.jpg

     在山西的早期木结构古建筑的海洋中,元代木结构的数量众多(据说不少于七百座)。在肤浅的明清时代最后抹去中国木结构的辉煌之前,元代木结构差不多已是“回光返照”了。当然在这中国古代木结构的最后返照中,有为数不少的元代古建筑依然能以其恢宏的气势、大胆的设计和精巧的构架,为中国古代木结构博得这“最后的光荣”!五台县广济寺大雄宝殿就是其中之一,她不仅构架精湛,而且殿内保存着珍贵的元代彩塑,于公元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0060412253K94.jpg


1-200604123100308.jpg


1-200604122615Z9.jpg

     广济寺大雄宝殿檐柱侧角及生起明显;前檐柱头只出一跳刻作假枊的华栱,上以交互枓承托着耍头和橑檐枋;明间平柱头和次间柱头的耍头,是由殿内的四椽栿和乳栿伸出来的,并有柱头泥塑,角柱头无泥塑;明、次间补间用斜栱,尽间补间与柱头相同;明、次间装隔扇门,尽间筑檐墙,两侧角柱的檐墙上各有两尊彩塑装饰,这个形制及其稀少。殿之前檐下悬有“大雄宝殿”竖匾一块,为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广济寺时悬挂的。匾两侧“龙”的形象很另类,据说是元的风格。

1-2006041231112H.jpg


1-200604123120A3.jpg


1-200604123130Y9.jpg


1-2006041231391A.jpg

     殿内梁架设计大胆,构制精奇:偌大的殿内只在左右尽间设两根后槽柱,右柱直抵平梁而左柱只及四椽栿,需在柱头接一根蜀柱才能架设平梁;两金柱之间架一条横越明次间的粗硕横栿,左右各以一条粗壮劄牵与山墙暗柱相连;后槽全部以乳栿接后檐柱;前槽明间则在横栿上搭两条四椽栿至前檐柱上;在四椽栿上的上平槫位置,左右向山墙暗柱再各跨一条横栿;然后从这两条横栿中间,再以乳栿与前檐柱连接。这样就呈现出一幅奇妙的“开”字形梁架图。由于脊槫和上平槫下蜀柱低矮,前后槽下平槫下只以坐枓支一条劄牵,身连上平槫蜀柱下的角背,其下只装一块普柏枋,所以整个大殿屋顶显得非常平缓。减柱造这种奇妙地扩大室内单位面积中最大限度的可利用空间方式,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山西古建筑的独特所在,在充分了解木质材料最大限度“允许”的基础上,设计者和工匠们使出了最大胆、最巧妙的构造思维。

1-200604123241407.jpg


1-200604123250550.jpg


1-20060412325S42.jpg

     除了令人叹服的梁架构制以外,广济寺大殿中还保存着与大殿同时代的彩塑作品30尊。由于大殿内空间宽绰,故设置以倒“工”字形佛坛,即在左右山墙下以及在后槽金柱之间布设佛坛:中间前面的佛坛上布置“华严三圣”及弟子、金刚力士等;背后则为号称“三大士”的观音、文殊、普贤等;左右佛坛上塑制18罗汉。神像外观各异、声态古朴、着色典雅、神采流畅、技法多变,是元代彩塑中现存为数不多的上乘之作。

1-200604123320313.jpg

    “华严三圣”3尊,毗卢遮那佛居中,两侧是弟子阿难、迦叶。左文殊右普贤,脸形圆润,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流畅。

1-20060412341V91.jpg


1-20060412343D51.jpg


1-20060412345K08.jpg


1-2006041235164P.jpg


1-20060412360U42.jpg


1-200604123616159.jpg


1-2006041236352A.jpg


1-200604123644313.jpg

     外侧护法是相对而立的韦驮、伽蓝。

1-200604123IS29.jpg

      东西山墙下是栩栩如生的十八罗汉。

1-200604123Q3J6.jpg


1-200604123Z04I.jpg


1-20060412391RN.jpg


1-200604123Za32.jpg

     佛台背后,正中文殊菩萨骑狮,左侧观音菩萨骑朝天吼,右侧普贤菩萨骑白象。

1-20060412404c45.jpg

     在大殿月台下右侧,遗留“为国敬造佛顶尊胜陀罗尼幢”一座,石幢八角单层,通高约2.5m。幢身上部各面为造像,造像边框上刻有供养人姓名等信息;幢身中下部镌刻经文,稍有风化。从经幢整体风格及造像技法来看,似为唐代晚期遗物。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