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永安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东北鼓楼北巷。永安寺俗称大寺,是浑源县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古代建筑。永安寺呈长方形,原有规模宏大,现后部已毁。寺内院落平坦,布局严整,殿宇巍峨,古朴壮观。创建于金,重建于元,明清时多次修缮。建筑面积935平方米,南向,原规模宏大,今后部已毁,现存中轴线上的山门、护法天王殿、传法正宗殿及东西垛殿、配殿。其中,传法正宗殿于元延祐二年(1315年)在金代大殿上重建,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庑殿顶,梁架用材、斗拱制作都仿照金代规范,建筑表现了金代遗韵。殿内明间增设天花和藻井,制造精巧。殿内四壁绘满水陆画,人物分层布列,色泽基本完好,绘有儒、释、道三教人物八百余。
据《寰宇通志》《大永安禅寺碑铭》等史料记载,永安寺始建于金代,不久遭火灾而毁;元朝初年,当地官僚永安军节度使高定出资并邀请极有声望的云归禅师主持兴建佛殿、配殿、云堂及方丈堂;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高氏家族又捐资扩建山门、构置佛藏;元延礻右二年(1315),高定之孙高璞再次出资增传法正宗殿,使寺院规模更趋完善。其它建筑如山门、天王殿、东西朵殿、配殿等建筑,均为明清遗构。据《浑源县志》和其他相关史料记载,永安寺坐北面南,寺院原本有前、中、后三院,前院正中央是护法殿,塑有四大天王像。护法殿两边,是方丈和云堂(僧众用餐、议事的地方)。护法殿后面就是中院。中院的中央是大殿——传法正宗之殿,殿内砖砌须弥座上跌坐着毗卢佛和阿难、迦叶二侍者立像,两旁分塑四位菩萨和倒身礼拜的二仙女像,其雕塑之精美令人赞叹;正殿两侧有东西垛殿各两间,中院两侧各有配殿七间,分别是观音殿、伽兰殿、达摩殿,霜神殿、关帝殿。
配殿南端有钟、鼓二楼对峙。从传法正宗殿进入后院,后院正中央为铁佛殿,东西配殿为文殊殿、普贤殿。目前寺院前院、中院基本上还是原来的布局,后院据说在文革期间早已改建学校,现在仍被永安镇兴安小学占用。现存的整个寺院主要建筑沿中轴线主次分明,布局严谨,左右对称。东西宽50米,南北深80米,分为前、中、后3个院落,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走近永安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永安寺的山门。山门临街五开,中间正门两旁偏门,琉璃瓦饰,五门两侧砌有琉璃二龙八字墙,门前雄居石狮一对、牌楼一座,门内有哼哈二将分立两旁。进入前院正面居中为“护法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内塑四大护法天王;东西两面厢房各五间,分别是方丈堂、云堂,另有垂花小门两个。
中院是全寺主要部分,正中是全寺的主殿“传法正宗殿”。整个大殿,采用我国传统的木骨与斗拱相结合的建筑手法,稳固庄重,风格疏朗简朴。殿身高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殿顶中部以黄色琉璃瓦覆盖,四边则以蓝、绿琉璃瓦镶饰,顶部有五彩琉璃脊饰鸱吻两两相对,造型生动、色泽艳丽,制作精美。檐下明间、次间均安装有隔扇门,后壁开板门,下面左右两端“庄、严”两个大字,更显大殿庄重气派。殿内支柱排列较特殊,明间最宽。沿袭金代做法,减去前槽金柱,在保持合理承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展建筑物的内部空间,既适应宗教活动的需要,又可节约木料,设计是非常科学合理的;殿内明间梁架间雕的天宫楼阁和天花藻井,为元代遗构,在山西省内古建筑中尚属罕见。
永安寺的精华所在--传法正宗殿。这是一处元代遗物,殿前檐下正中悬挂着一块浮刻木雕牌匾,匾中书“传法正宗之殿”六个大字,是元初著名书僧雪庵和尚的手笔,已被专家断为雪庵绝品。
大殿前墙上砖刻有四米多高、三米多宽的两个大字“庄严”,书法苍劲稳健,署名为“太原龙山段士达”,殿后板门两侧墙上砖刻着同样大小的“虎啸”、“龙吟”四个大字,也为段士达作品。
大殿下斗拱式样简单,全无繁复支离之弊病,尺度比例适中,与建筑物整体协调,主次分明,华丽美观;大殿内梁架制作规整、严谨,也显示出高超的技法。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台基上,平面长方形,前设月台、石阶。明间宽大,次稍间略小,仍袭宋、金之规,为山西省现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元代大殿。游者置身其中,无论远观近看,都不能不为古人高超的建筑手法所折服。总之,永安寺的建筑,无论在建筑技艺还是建筑风格上,大殿充分体现了元代及明清北方古建筑的风格特色和高度艺术水平,是反映当时北方建筑风格和艺术水平的实物见证,是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也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部分。传法正宗殿更令人惊叹的却是殿内的巨幅重彩壁画。走进殿内,就会被四周的元代及明清时代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壁画所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