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上坊村成汤庙在长治市长子县县城丹朱镇东南2公里外。目前,它被列入长子县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当地文物部门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项目。
成汤庙现存单檐歇山顶大殿一座,建于金代皇统元年(1141),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重修,后历代均有修葺。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一进院落,整座庙宇建在条石砌筑的高台之上。主要建筑有正殿、东西偏殿(东为关帝殿,西为高禖祠)、龙王殿、马王殿、五瘟殿等。
正殿汤帝殿,宋建。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斗栱七铺作单下昂。青石门框上有宋大观二年题记。晋东南地区现存的宋、金木构以方三间的小殿为主,而此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架,建筑平面长约23米,宽约21米。如此体量和尺度的金代木构,是晋东南地区见过的最大单体古建筑,历经八百多年风雨,虽有历代维修,整体木框架却保存下来金代原构,难能可贵,国之重宝。 檐柱均用抹棱的小八角砂岩石柱,前檐明间左侧的石柱上留有皇统元年的题刻。斗拱无补间铺作,柱头铺作大部腐朽脱落,转角铺作保存较为完整。柱头出双下昂,转角出单抄单下昂。斗拱真昂假昂并用。有些奇怪的是前檐柱头斗拱都用假昂;而后檐柱头都用真昂,昂尾压在梁栿之下。走进殿内,殿内梁架看似四椽栿对前后乳栿用四柱,实则六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因为跨径过大,所以次间的六椽栿在中平槫的位置设内柱两根,柱头用圆栌斗,栌斗内以华拱和丁栿相交。因为体量较大,所以和本地区当时流行的方三间小型殿宇的建筑手法相比,梁架结构显得颇有些新意。
大殿前立有金正隆元年(1156)“成汤庙记”碑一通,由“紫云居士”张曦撰文,“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的名叫王良翰的贵族书丹。碑文大体可读,是一篇“重修圣王庙记”,洋洋洒洒近两千字,以古文的言简意赅,可谓啰里啰嗦。好在碑文对成汤庙鸠工重修的细节以及庙宇落成后的规模描述十分详细。大殿兴工于“皇统元年七月十九日”,其“广七丈五尺,深六丈八尺”,以宋尺长31.5厘米计算,其平面正于今日所存的大殿相合。新的成汤庙经过9年的建设,落成于天德二年(1150),大殿之前建有高“七十尺”的门楼;大殿之后建有后殿并左右挟殿;东西廊屋相对,各“十九间”;殿内塑像、画绘无不齐备。尤为重要的是,碑文记录了大殿前“庭中建献殿五间,高广深邃,足以容乐舞之众”。是一段难得一见的记录宋、金之交我国北方戏场建筑的重要史料。 也是山西古建筑中非常重要的戏场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