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丘觉山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城东南15公里,背依觉山(又称悬钟山),是山西古建筑中的原北魏皇家寺庙。据清康熙《灵丘县志·艺文志》收录的《重修觉山寺碑记》和现在寺内辽碑记载,北魏太和七年(483年),孝文帝巡行至此,正值母亲忌日,他十分悲痛,在这里兴建觉山寺。北魏鼎盛时期僧侣曾达五百余众,香火极其旺盛,平城(今大同)皇宫内之侍女削发为尼大都出家于此。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灵丘是个深山小县,之名始于战国,因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位国君赵武灵王葬于此而得名。在古代却是太行山八陉(通行太行山的古时八个交通要道)之一蒲阴陉的北部起点。从灵丘向西南,通过内长城上的平型关,可以抵达五台山的北侧、滹沱河流域。沿灵丘城边的唐河,古道蜿蜒东去,穿过雄伟的太行腹地,可最终抵达河北平原上的保定地区。北魏定都大同时,灵丘成为北魏统治者从大同出发,控制河北平原的捷径。作为北魏王朝的核心区域,这里曾经是车水马龙,日夜不息。
灵丘觉山寺坐北朝南,位于觉山半腰,周围高山环抱,山下唐河湍湍激流,河岸芳芳绿草,青山绿水,风景极佳,让人向往。现存寺庙为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觉山寺第二代宗师龙诚和尚重修的,整座寺院精巧玲拢,佛教殿宇齐全,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各大小禅院有134间。寺内建筑因地势分为左中右三轴设计,每条轴线从前至后都有三层院落,错落有序。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是钟鼓楼、天王殿、韦陀殿 、大雄宝殿;东线是魁星楼、碑亭、金刚殿、弥勒殿;西轴线是文昌阁、辽砖塔、罗汉殿、藏经楼、贵真殿。整体错落有序。寺周围山势相互绵延,形似莲台,把整座寺院托在当中。
灵丘觉山寺里最为显著的建筑非辽塔莫数,重建于辽大安六年(1090),为平面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构塔,总高13层,总高43.54米。塔身简素,十三层塔檐逐层收分,最上部为铁刹。此塔为典型的辽代密檐塔。第一层塔身中空,由塔壁和内室组成,平面八角,南北开券门,塔室中心柱南雕卧佛1尊,柱北雕千手观音,塔内四壁残存60多平方米精美的辽代壁画,至为珍贵。。内容为八明王、四天王和四菩萨像,为辽代绘画精品。辽人的审美崇尚健康和力量之美,与北宋以后中原逐渐趋向内敛和淡泊的风气有很大区别,在这座塔中足以体现。
塔基分三层,第一层呈方形,边长为19.6米,座上设普柏枋,上承平座斗拱。下为八角形须弥座,中为平座勾栏,上为仰莲式莲台。下层须弥座上雕刻狮兽、佛像、菩萨、伎乐天女等,门旁雕侍女,门的转角处雕金刚力士像;中层的平座上有细致繁密的雕刻花纹装饰来衬托高大平滑的塔身;下层和中层的雕刻是辽代砖雕艺术的珍品。 上层的仰莲呈八角形,分四层,莲花寓意清净崇高的净土,整个塔身坐落在这巨大的莲瓣上,给人以优雅圣洁的美感。
而在寺西南侧的山丘上,又有一个5.23米高的小砖塔。与寺内白塔一大一小,相应成趣,构成了觉山寺一道独特的风景。而因觉山寺背依觉山(又称悬钟山)上的觉山石窟。
北魏皇家寺庙的又一重器就是《皇帝南巡之颂》碑,又称御射碑,记载的是北魏和平二年(公元461年),北魏王朝第四代帝王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浚东出平城,巡视太行山东麓诸州,返经灵丘时与随从众臣在笔架山竞射后为纪念此次巡视而做。该碑原立于著名的“灵丘道”旁一块髙地上,出土时已残断,1993年迁至觉山寺内,现立在觉山寺东侧的碑廊里。残碑其貌不扬,断裂为二,碑身由一些碎块残段拼粘而成,螭首碑额高84厘米,宽145厘米,厚30厘米。碑身宽137厘米,厚29厘米,拼粘后高120厘米。虽破,但承载着1500年前的历史信息,是早期魏碑珍品,对于深入研究北魏政治、社会和文化,都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