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交汤帝庙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河北镇下交村北析城山下,创建于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金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重修,此后历代均有重修、增建。据地方方志、史书记载,3600年前,商汤在阳城析城山以己为牲为民祷雨,故阳城人格外崇拜商汤,尊为先贤、圣贤。山西古建筑中有许多古建筑是代表当地的文化存在,阳城的商汤祈雨文化氛围深厚,仅在阳城县就有汤帝庙380余处(现存120多处)。下交汤帝庙规格也格外高,是阳城众多汤庙中惟一“国保”(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汤帝庙。
下交汤帝庙占地面积2134余平方米,现存建筑19座80间,总体布局是“一线、二层、三行,东西对称”。一线是指由南向北为山门、马王殿、舞楼、献殿、广渊殿构成的南北中轴线;“二层”是指山门、舞楼、正殿间依地势逐渐上升分为二层,二进院落;与中轴线十字交叉、东西一字排列的称为“行”,庙院南端为第一行,山门居中,两侧各建耳房六间。第二行是马背舞楼居中,东西华门相连,两侧文昌、魁星阁各三间高悬。第三行正殿居中,两侧建配殿各六间。广渊殿、拜殿及舞楼至今仍保持宋金时期遗构。该庙曾于1960-1998年被阳城县三中占用,故拜殿和舞楼被表以砖墙。庙内现存建筑其造型、结构均有独到之处,且地方手法浓厚,体现出当时当地的最高水平。
广渊殿殿阔三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举折平缓。前檐柱四根,木质,方形砂石柱础。檐柱微有卷杀,斗拱七铺作,斗拱上直接承托撩檐枋,下则为大额枋,额枋用粗壮的原木,不用阑额,而在柱头上横穿一替木用以替代。这根直径0.62米、长约9米大梁竟是荆木,这大梁竟是荆条木实在令人令人称奇。据介绍,下交历史上水资源丰富,原始森林很是繁茂,这么粗的荆木一定是原始森林深处才可以寻得到。到底是不是荆条木,虽无从考证,但这根大梁无疑是研究晋东南地区的生态环境演变的重要佐证。
广渊殿经明成化、嘉靖年间两次重修,由悬山式改为歇山顶建筑。虽然后来清代进行过4次重修和修补,但从其用料规格上看,殿内部分梁架结构虽为重修,与金代建筑拜殿极为相似,仿金痕迹明显。两端分置雌雄石狮,为明嘉靖年雕造。正殿廊柱四根,周身线刻明代化生童子、儒士、神话故事及龙凤花鸟图案,刀法洗练,制法精细,为建殿时原物。
广渊殿南面的拜殿,与正殿为同一时期修建,金大安二年重修后,清代又进行5次重修和改建。与其他98根柱子相比,拜殿的4根石柱很是异类,柱子平面正方形抹角,收分明显,无柱础,石柱直接矗立在柱基石上。
广渊殿前和拜殿的石柱上存有40余平方米的线刻,图案分为祭月、化生童子、共婵娟、三马三友、宝莲灯、飞天等图案。这里是宋、金、明、清时代石雕刻的展览馆,古建筑的博物馆。为研究宋金明清时期晋东南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琉璃技术,壁画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