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龙门寺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东北65公里的石城镇源头村北隅的龙门山腰,初名法华寺,创始于北齐天保年间(550年),在后唐930年、935年亦有寺院建设的记载,至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赐额龙门寺。鼎盛时,寺院方圆皆属寺,但在元末,多数建筑毁于兵火, 而明清两代予以葺建。龙门寺现存五代、宋、金、元、明、清各时代建筑数十座,199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门寺拾级而建,与山形地势合二为一,属于典型的山林寺院,在历代,龙门寺深受文人墨客的钟爱,曾有著名的"龙门八宝"自然和人文景观。
龙门寺为轴线式三进院落寺院,依次有山门、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与毗卢殿,整个寺庙坐东北、向西南,依山地而建,宽约65m,南北78m,占地约5070平方米。寺院的东西配殿,经舍等各成一区。山门亦为寺院轴线的开端。山门也叫天王殿,为金代遗构,建在高高的台基之上,更增加了高耸和威严之感。两边廊庑低矮,与山门为同时代建筑。
龙门寺内最古、价值最大的历史建筑,却是第一进院落中偏于一隅的西配殿。前院西配殿为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所建,单檐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殿内无柱,屋坡平缓,柱子粗壮,柱头卷刹和缓,柱间横向联接构件采用阑额,柱头尚无普拍枋,阑额至转角柱头处不出头,栌斗直接坐于柱头,仍保持着唐代风范,在我国,五代悬山式木构建筑殿宇仅此一例。
大雄宝殿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建,广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九脊顶,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斗拱与梁架结构在一起,共承屋顶负荷。殿顶琉璃脊兽,形制古老,色泽纯朴,为元代烧造。天王殿构造灵活,梁枋断面互不一致,显系金构,后殿三间,悬山式,元代形制,其他殿堂均为明清重建,有的又具宋代特征。东配殿与西配殿风格完全不一样,为明代所建的三间硬山顶木构,留有前廊,阑额附有木雕。燃灯佛殿(毗卢殿)位于大雄宝殿后的第二进院落,三间悬山顶,为元代风格,据碑刻记载也有可能为明代重建,屋顶脊刹和吻兽为清代所造。
龙门寺规模虽然不大,但建筑布局完整。寺内保存着后唐、宋、金、元、明、清六代木构建筑于一寺,体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建造技术水平,加之寺内数量众多的历代碑刻,大雄宝殿残存的壁画、佛像、经幢等,组成了名副其实的山西木构古建筑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