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平遥古城创建于何时,史料并无准确的记载。一些学者依据《诗经》中:“薄伐猃狁,至于太原”的说法,认为“创建于西周”的说法,并不可靠。结合西周时境内无县、邑的区划,仍停留在传说中的“陶”地说。结合晚至东周列国时期,晋国的历史版图上才出现了中都邑,秦汉时,又相继增添了京陵县和邬县以及平陶县的记载。一些学者推断,平遥城墙的创建年代,应确定为北魏设置平遥县的时期。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平遥城墙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
平遥旧称“平陶”,北魏太平真君年间(440—451年),各地行政建制曾大幅调整。当时,中都、京陵、邬县等县邑撤并,平陶有幸得到保留,隶属于西河郡。但平陶之“陶”,与太武帝拓跋焘之“焘”同音,犯了圣讳,平陶从此易名为平遥,直至今日。
平遥古城至今它还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的历史风貌,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原型。城墙历经了600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雄风犹存。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作为我国惟一的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时期县城原型,被学术界誉为明清两代、乃至更久远的封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连同双林寺、镇国寺一起,经层层申报,顺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平遥古城城墙轴线周长6142.63米,墙高10米左右,墙基底宽9至12米,顶宽3至6米,总面积2.25平方千米,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圣人。墙体加上挡马墙、马面、敌楼、垛口、六个瓮城等以及城内民居、寺庙等,构成了平遥古城雄伟、壮观的整体。平遥古城城内还居住着4.2万城市居民,单就国内遗存的古城来讲,平遥是唯一完整保留城内街道结构、铺面风貌、民居特色、风土人情的老城,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铺面后的居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整座古城呈现出一派古朴的风貌。
平遥是中国古代商业中著名的“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平遥古城内现存六大寺庙建筑群和县衙署、市楼等历代古建筑,均是原来的实物。城内有大小街巷100多条,还是原来的历史形态,街道两旁的商业店铺基本上是17—19世纪的建筑。城内有3797处传统民居,其中400多处保存价值较高,地方风貌独特。
来山西古建筑旅游,平遥古城还有“两宝”必不能少。出古城北门的镇国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宝。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公元10世纪)时期,殿内的五代时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第三宝是位于城西南的双林寺。该寺修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内10余座大殿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纪)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