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边靖楼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内,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明成化7年(1471年)火焚,后成化十二年(1476年)重建,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年间均加修葺。2001年7月16日,边靖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边靖楼,靖边安民之意,位于县城中央,俗称鼓楼,又名谯楼,是古代守望敌人,击鼓联络,指挥作战的军事设施,明洪武七年(1374)由吉安候陆亨建。那时,朱元璋的北伐军刚刚平定了山西地区,元朝的残余势力还在这里策动变乱。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代州境内一些旧军吏策动了叛乱,明朝政府便把唐、陆二将派到此地平叛。他们平息叛乱之后,便修筑加固城池,在城里建起了楼台。因为当时的代县城还不是州城,所以这座楼台就起名为边靖楼,意思是守卫北边,使之安宁,实际也带有纪念这次平叛成功的意思。到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代县又恢复为州,这座边靖楼就成为州城的鼓楼了。
边靖楼功能布局偏向于战争用途,一层用于排兵布将,二层作为会议室,三层则为指挥作战、了望敌情的地方,在歇山式顶中设有一个平座,原可用指挥作战,现可做观景之用。楼内供设大鼓一面,遇敌来袭,钟楼鼓声遥相呼应,使得消息能够传达到四面八方。多少年来,边靖楼守望着晋北,保卫着中原大地的和平安定。
边靖楼为砖木结构,重檐歇山式建筑,楼基高达13.3米,基顶长43米,宽33米,城台基底长49.9米、宽40米。楼身高26.7米,楼内面宽7间,深5间,主要由通道、台基和楼体三大部分组成,南北城券洞穿过。三层四檐,上层为楼顶,二层设有勾栏,三层于勾栏之下设平座。在考虑建筑美观的同时,边靖楼的几个部分也偏向于战争需要,楼基坚固高耸,梁架粗大结实,斗拱在一层檐下不施斗棋,斗棋仅施於二三层上,二层檐柱之上施五彩双翘斗棋,三层檐下施五彩重昂,每层四周搭交形成上下重叠柱网布局。边靖楼的四层屋檐挑出很大,而柱高甚低,屋坡舒缓流畅,角翘简洁,整体舒展大度、雄浑壮观。边靖楼以木材和青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结构为中国传统榫卯木构架结构,构成稳固的框架;在窗户与门的制作方面采用了“攒插”工艺,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木材的应力,便于施工。边靖楼建造宏伟大方、结构合理、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冲击,至今完好无损。
边靖楼无论远观还是近端,几块巨匾都能映入眼帘,一为“声闻四达”,长8米宽3米,一为“雁门第一楼”,长5.3米宽2.7米。北悬巨匾一块,长达8米宽3米,上书“威镇三关”四字。“威镇三关”为雍正十年知州杨宏志所立,三关指的就是山西外长城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古时,这三关为中原抵御塞外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此外,楼南一层和山门上还分别挂有“晋北形胜”、“共登青云”牌匾。“声闻四达”与“威镇三关”两匾,专家认定同为亚洲第一巨匾。
代县边靖楼被长城专家考定为万里长城第一楼,历与应县木塔齐名,素有“代州鼓楼应县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之称。有诗赞美道:“威镇三关壮代州,声闻四达雁门楼。欲穷千里登临眺,紫塞滹沱固卧牛。”作为山西古建筑中城楼的代表,是晋北的标志性建筑,依然保持“威镇三关”之风,将继续保卫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