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圣母殿-山西古建筑承上启下之作

山西古建筑网     时间:2020-02-06 13:34:42

2-20020H34044P9.jpg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悬瓮山下。于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创建,正殿原奉周朝晋国的开国诸侯叔虞,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1年)重建,殿内改奉叔虞之母邑姜显灵昭济圣母”,世人也随之把这座巍峨的建筑称为圣母殿,这是晋祠现存最古的建筑,也是北宋木构建筑中的代表作。此后晋祠又遇地震损坏,于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有云:“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叔虞祠。”可见至少早在北魏时代,此地就建有晋祠了。晋祠现有古建筑除圣母殿、飞梁是北宋,献殿是金代以外,都建于明清(本文着重介绍圣母殿、飞梁和献殿)晋祠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这里殿宇、亭台、楼阁与桥树、泉水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构成了一幅独具特色的山西古建筑园林画面。晋祠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0020H3420W56.jpg

  晋祠圣母殿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为祠内主要建筑。晋祠的总体布局  从山门进入晋祠,选中轴线来看,第一座建筑便是水镜台,是古代为神唱戏的地方。绕过水镜台,前方就是一座会仙桥,可以说它是一个分界点,划分了入口区域(外侧、开敞)与礼仪区域(内侧、幽静)。越过会仙桥后,依次经过“对越”牌坊(两侧分别为钟楼和鼓楼)、金人台,进入献殿。从献殿走出来,踏上台阶,经过鱼沼飞梁,最终到达圣母殿。

2-20020H34120218.jpg

  晋祠圣母殿“现存殿宇上的各种构件规格不甚一致,技术手法也略有差异,应为三次兴工时期不同匠师的技法所指。”,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圣母殿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平面接近方形,通高19米,面宽七间,通面宽26.71米。其中当心间5米,两次间各4.03米,两梢间各3.725米,两尽间各3.1米。进深六间,下檐回廊四架椽,上檐八架椽,两檐共十二架椽,总进深21.15米。自前至后第一、六两间各3.1米,第二、五两间各3.735米,第三、四两间各3.74米。大殿“付阶周匝”(即有一排内柱,殿四周有深一间的回廊,构成下檐)的做法,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早的实例;是中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惟一符合《营造法式》殿堂式构架形式的孤例;大殿前廊柱上雕饰有八条宋代木雕盘龙,是唐宋古建筑中仅存的实例;殿内四十三尊宋代彩塑,主像为圣母,凤冠蟒袍,神态端庄,周围有众多女官、侍女环绕,动作姿态各不相同,神态性格刻画生动自然,是不可多得的中国宋代雕塑精品。

2-20020H343451W.jpg

  鱼沼飞梁为一方正方形水池,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杰作。建于北宋,东西长19.6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南北桥面长19.5米,宽3.8米。飞梁,“架虚为桥,若飞也”。实际做法是柱上交以着柏枋,上置大斗,斗上是十字相交,以承接梁、额。其结构为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头卷杀,柱顶架斗栱和梁木承托着十字形桥面,东西平坦连接圣母殿与献殿,南北两翼下斜至沿岸,四周石构栏杆是解放后复原的,解放前只有简单的砖砌护栏。鱼沼飞梁之制最早出现可能在北魏,其渊源可追溯到北朝,但现存的为宋代遗物。鱼沼飞梁的永定柱和斗拱保持了解放前的形态,是我国现存古桥梁的仅存实例。

2-200211215052352.jpg

  晋祠的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是祭祀圣母的殿堂,香案前供奉、陈设牺牲和钱物供品,每逢重大庙会,尤其农历七月初二,这里便是举行隆重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献殿外观  献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四椽,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屋顶平缓,单檐九脊式,梁架简洁,斗拱疏朗,前后檐明间敞门。殿身四周无壁,宽厚的槛墙上设栅栏围护,很象一座凉亭,但整体结构轻巧稳固。   献殿内部斗拱  此殿虽未金代作品,但做工也十分精美。梁架用前后檐通梁,单檐歇山顶,两山构造简洁。明间前后设门,其余都装透空的栅栏,是四面开敞的小殿。

2-20020H34432134.jpg

  晋祠圣母殿为承上启下之作,主要是因为其大木作架构,一部分继承了前代的建筑特征,另一部分则开创了许多后世做法的先河。无论是屋顶的瓦作,还是斗拱,抑或是梁柱的彩画等方面,都更加注重装饰性。大唐的雄健大气褪去,呈现出大宋的优美典雅,却也在某种程度上,也提前预告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演变。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