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襄关王庙,也称定襄关帝庙,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城北关,其规格较高,体量较大,琉璃、木作工艺精美,为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官制关帝庙(民间自建最早的为山西阳泉林里关王庙大殿)。据清雍正《定襄县志》和现存碑碣,定襄关王庙始建于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原为昭惠灵显王庙建筑群的西庑殿,金章宗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塑关羽像改制为武庙。明神宗封关羽为帝之后,改为关帝庙,殿虽经元、明、清历代修葺,但均未改变宋代木构风格特点。1980年山西省文物普查时复名关王庙。2006年6月1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王庙大殿,俗称无梁殿,为金代原构,殿内现存元至正碑一通,金泰和八年碣一块。大殿坐西向东,面宽三间,进深四间,殿前设月台,单檐歇山顶,筒板灰瓦覆盖,饰花琉璃脊兽。前檐明间稍宽,前次间甚窄,转角处用较小抹角梁,平柱约与后檐次间中线相对,柱头栏额肥大,次间栏额伸至明间砍成雀替,犹如门楣形制,是一座外观似庑殿,但顶部特征为歇山顶琉璃脊饰的建筑。该殿内前槽有金柱二根,梁架露明,大殿的斗拱特殊,其结构形制达八种之多,前椽补间三垛,两山及后檐各设一攒,用材较厚,出挑偏长,为历代少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关王庙大殿的建筑结构堪称山西古建筑中之瑰宝,究其原因,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据碑文载,关王庙元至正六年(公元1345年)大修,前檐改用檐额并改换前檐平柱,移至今天的位置,关王庙大殿是檐额制度在元代继续使用的重要例证;二是在此次修缮时,更换的大吻、正脊、垂脊等屋顶琉璃构件做工讲究,精雕细凿,龙凤造型活灵活现,姿态优美,为为数不多的琉璃构件精品;三是其“无梁殿”与屋角生起的奇特,结构保存完好,设计独特,沿袭了唐代风格外,是现存辽、金建筑的早期做法或地方手法,保持了宋代《营造法式》中的建筑规范,具有很强的地域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