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晋行记-郝天真
继前天对营造学社的第一次山西古建筑调查之后,今天来介绍第2、3次山西古建筑调查。
在1933年对山西北部,以大同为中心的区域进行了古建筑调查之后,1934年夏季,梁思成和林徽因二人应美国人费正清、费慰梅夫妇的邀请,共同赴山西汾阳消夏,以此为契机,对太原和汾阳古建筑进行了一次调查,即为营造学社的第二次山西古建筑调查。(一行人居住的磨坊别墅的主人正是80年代美国驻华大使恒安石先生的父亲)
本次并非十分专业的调查却依旧是收获颇丰。一行人在太原考察了永祚寺双塔,并“意外收获”了珍贵的宋代初年建筑——晋祠。根据营造学社调查古建筑的一般原则,越是知名的寺庙与祠堂,香火越旺盛,后世便有更加充足的资金对早期建筑进行改造,让古建筑的原貌难以保留。因此,一行人原本对晋祠不抱希望,但是当汽车路过晋祠时,一行人才认识晋祠圣母殿的原貌得到了较好的保留。林徽因描述道:“忽然间我们才惊异地抓住车窗,望着那正殿的一角侧影,爱不忍释”。而对于圣母殿前的鱼沼飞梁这样的中国古建筑结构,梁先生的评价为:“这样的结构,在中国建筑史上,是一个孤例。”
同样是在第二次考察中,梁林二人邂逅了汾阳小相村铁佛寺的三尊明代铁佛,梁先生为林徽因在其中一尊姿态独特的明代铁佛前拍摄下了这张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照片。(具体可见此账号今天上午的微博)
在1936年10月,梁思成、莫宗江、麦俨曾等营造学社成员开始了对山西古建筑的第三次考察。这次的目的是对若干做建筑进行精细的测绘,包括第二次考察中没有详细测绘的永祚寺双塔和晋祠圣母殿及鱼沼飞梁。
此外,本次考察的地点还包括太原南部的天龙山石窟。尽管1936年的天龙山石窟已经遭受了较为严重的破坏,但是营造学社着眼的石窟中的仿木结构雕刻依旧保存相对完好,如第16窟外檐的北齐仿木结构窟檐,保存有北朝晚期的人字拱。(关于北朝早期的人字拱,可见于此账号先前对大同北魏宋绍祖墓石椁的介绍)。
此外,本次考察的对象还包括:上下广胜寺、泰云寺、大云寺砖塔、平阳府文庙、云泉宫正殿等。
伴随着日本侵华步伐的加紧,营造学社的成员们也认识到了即将到来的战争对古建筑保护造成的挑战,同时在提升民族自信和文化信心的迫切需求下,怀揣着寻找唐构的信念的营造学社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山西古建筑调查,便在1937年夏季开始了。
图1:晋祠圣母殿与鱼沼飞梁(笔者拍摄)
图2:晋祠圣母殿测绘图(图源《图像中国建筑史》
图3:林徽因与铁佛寺内的明代铁佛(图源网络)
图4:铁佛寺内的明代铁佛(图源网络)
图5:广胜寺琉璃塔(图源网络)
图6:考察过程中的营造学社成员(图源《中国营造学社史略》
图7:石窟中所见的早期建筑图像(图源《图像中国建筑史》
图8:莫宗江在天龙山石窟(图源《中国营造学社史略》
图9:麦俨曾在天龙山石窟(图源《中国营造学社史略》
本图文为《山西古建筑网》经《晋行记》-郝天真,授权使用。